人物风采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人物风采 > 正文
【优秀教师风采展】夏洪洋:用心耕耘 以爱育人
作者:韩静 点击数: 时间:2022-09-21 14:22:49

【编者按】一年来,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,全校教职员工修身崇德、爱岗敬业、潜心育人,在教学、科研、管理、服务等各个岗位取得了优异成绩,为学校发展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。为树立典型,表彰先进,激励广大教职工以更加高涨的热情投身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,学校在教师节期间评选表彰了32名“优秀教师”、10名“优秀教育工作者”。并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向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学习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牢记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初心和使命,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今日刊发“优秀教师”荣誉称号获得者夏洪洋事迹。

夏洪洋作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,自2006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,不忘初心,时刻牢记对自己负责,更要对学生负责的工作信念,多年来,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。

一、潜心教学,提升教学能力

作为教师,立足教学,做好本职工作是最为关键的。夏老师入职以来先后承担了《硬件描述语言》、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》、《半导体集成电路》、《数字系统设计》、《SOPC原理及应用》、《Java语言程序设计》、《信息检索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。每一节课都认真对待,认真备课,虚心向老教师请教,指导毕业设计、工程实训,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几年来,不断地刻苦钻研,每年都高质量、超学时的完成教学任务,为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。同时积极投身教学评建、学科建设,每年专业建设都积极参与,先后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,校级教改项目2项;参与完成省级教改项目2项,校级教改项目3项;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;参编出版教材等4部;获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。

二、联系实际,注重科研能力

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,努力从事科研工作,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,力求稳扎稳打,积极申请校引进人才项目基金,并积极参加其他老师的科研项目。近年来,主持黑龙江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科学研究项目1项,主持哈尔滨市科技局项目1项,参与省自然基金2项、省教育厅项目2项、哈尔滨市科技局项目1项;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,地市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;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。

三、指导学生,激发学生创新能力

深植血脉的育人使命鞭策夏老师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积极深入学生中,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比赛,先后获得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省一等奖2项,主持完成素质教育立项1项;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“恩智浦”杯智能汽车竞赛,获全国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各1项、东北赛区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2项。2020年,指导学生参加黑龙江科技大学第六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获校一等奖1项;参加“建行杯”第六届黑龙江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获省银奖1项;指导学生参加黑龙江省首届人工智能大赛,获得省三等1项;2021年,指导学生参加黑龙江科技大学第七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获校一等奖1项;指导大学生省级科研立项6项并结题,校级科研立项多项;积极参与“嵌入式”协会和“人工智能”协会的管理工作;先后担任2008级、2014级和2020级三届6个班的班主任工作,一次获得“优秀班主任”称号。

四、多措并举,推进就业工作

一是形成思想共识、强化教育引导推就业。能从学生的入学教育、理论教学、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,积极引入就业的观念,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。二是强化教育改革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就业。在实训课程进行过程中,加入学生就业的宣传,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就业的状态,鼓励课程置换。开展就业典型案例进课堂活动,同时实施“实习实训-毕业设计-毕业生就业一体化”助力就业。三是强化就业服务。夏老师创建电技18级就业信息推荐微信群、专业QQ群及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群,面向学生一对一、面对点地发布就业信息以及一些通知,拓宽学生就业渠道,助力学生选择及就业。积极联系、查找企业招聘信息,了解以及近几年到该企业工作往届生信息,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精准信息。同时强化了就业指导,对学生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笔试、面试的问题,进行针对性的指导。其所指导的学生每年就业率均达90%以上。基于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,创立“E之家”就业创新工作室,持续推进电技专业的就业工作。

出色的教学工作得到学校和学院的肯定,夏洪洋先后被学校评为“教书育人先进个人”、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优秀指导教师”、“优秀工会干部”和记功等称号。夏洪洋教师用心耕耘、以爱育人,大力发扬黑科大精神,在夏洪洋老师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执着与敬业,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付出。

哈尔滨市松北区浦源路2468号 P.C:150022  黑ICP备05006845号
Copyright © 2009 黑龙江科技大学-信息网络中心